哈师大心聆工作室
"思政贯通+特教融合+社区服务"
三维美育素养提升工程
——走进省直第四幼儿园公益服务
启动啦!!!
以音乐为笔
绘就全龄美育新图景
黑土红音·心聆共育|“思政贯通+特教融合+社区服务”三维美育素养提升工程,以“音乐为笔,绘就全龄美育新图景”为核心理念,哈尔滨师范大学心聆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倾力打造“黑土红音”美育工程。依托音乐学院优势学科资源,创新构建“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纵向贯通、特殊教育与社区教育横向联动”的美育素养提升体系。
该工程作为服务龙江教育的品牌项目,现已形成“高校专业支撑-中小学需求对接-社区实践场域-特殊群体关怀”的育人闭环,通过音乐美育实现知识传授、价值引领、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,为培育新时代“有情怀、懂审美、担使命”的龙江新人注入澎湃动能。
新章初绽·乐启童蒙

“当《月光下的凤尾竹》的悠扬旋律在幼儿园教室流淌,一场跨越年龄的美育实践正悄然生根。”
3月17日下午,哈师大心聆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的志愿者团队,走进黑龙江省省直机关第四幼儿园,正式启动“多维美育浸润计划”。本次活动由工作室主持人王宇晨带队,志愿者李佳欣、耿一丹、江志航、李瑶函、安胤侨、陈姝含担任主讲。
课程以“教师葫芦丝齐奏课、儿童奥尔夫音乐体验课、舞蹈排练课、师生非洲鼓齐奏课、师生合唱排练”为起点,为幼儿园师生量身打造融合红色文化、地域特色与多元艺术形式的课程体系,架起“思政贯通+特教融合+社区服务”三维美育素质提升的“立体化桥梁”。

匠心巧琢·音传薪火

在幼儿园的教室内,工作室志愿者李瑶函以一曲《月光下的凤尾竹》拉开序幕。她通过“呼吸共鸣训练”“指法韵律游戏”等趣味教学法,带领教师们掌握葫芦丝演奏技巧,让传统民乐焕发现代活力。
志愿者们与学校领导及教师,在课上时同步制定了后续的系列专项培训:
1.儿童合唱:《家在东北》唱响黑土乡情
2.师生共创:非洲鼓齐奏激发节奏潜能
3.红色传承:幼儿红歌舞演绎《红色歌曲新编》
4.龙江礼赞:教师合唱《龙江组曲联唱》凝聚地域情怀
5.多元拓展:奥尔夫音乐课、幼儿体能舞等创新形式
在制定过程中,志愿者们与幼儿园的教师们共同探索出“分层教学+趣味互动”的模式,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阶梯式课程,将音乐技能训练与思政元素无缝衔接。让老师和幼儿在律动中感知民族文化,在实践中提升美育素养。

互动生辉·美育共融

课程间隙,幼儿园的孩子们与工作室的志愿者们亲切互动,教师们手持葫芦丝与志愿者探讨民乐韵味。志愿者们更用木琴、铃铛和沙锤等奥尔夫乐器即兴创编律动节奏。
当园内的小朋友向大学生志愿者踊跃报名下一步要讲授的课程时,镜头记录的不仅是一枚枚欢乐的笑脸,更是“服务龙江”的生动缩影。

蓝图绘就·星火燎原

自本周起,工作室将每周一、周三下午进驻省直机关第四幼儿园,开展“多维化专项培训服务”。
包括:
1.双线并行:教师合唱团与儿童合唱团同步培育
2.多元赋能:声乐、器乐、舞蹈多模块并进
3.成果输出:筹备“六一”红色主题文艺汇演,展现美育成果。
工作室主持人王宇晨强调:“此次合作,并非简单的课程下沉,而是将高校优质音乐教育资源与红色龙江文化,精准融入基础教育体系。以创新的方式,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主旋律的种子,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提升的双赢。”

童心沐乐·黑土传音

这场以音乐为纽带的实践,既让幼儿园师生感受到民乐与红歌的双重魅力,也为工作室的志愿者们搭建起“教学相长”的专业平台。
当大学生手把手教孩子敲响第一声非洲鼓,当教师团队初次合奏出《月光下的凤尾竹》的婉转旋律,我们看见每一段旋律都在浇筑美育的根系,每一次合奏都在编织思政教育的经纬。
未来,工作室将继续以“服务龙江”为使命,让高校美育资源如春风化雨,滋养更多幼小心灵,在黑土地上奏响新时代的育人强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