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曜铭
“埋头苦干事上磨,接续奋斗再出发”

于曜铭,男,汉族,1995年3月出生,中共党员,哲学硕士,讲师。传媒学院研究生专职辅导员,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党支部书记,新媒体中心、研究生会指导教师,E海扬帆美育工作室成员。
他山石、可攻玉,思想教育借势拓新。
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,努力打造支部特色亮点工作,先后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进行共建,夯实专业优势,搭建战斗堡垒,共创党课“引经典·学理论”,做学生们喜爱的党课、团课。

借势而为,依托学院专业工作室平台,所带多名学生参与创作了《国强在尔滨的2024》、《气贯中西·中华巴洛克》、《大师游寿》、《寻梦兴安》等经典剧作,这是思想教育的鲜活素材,创新形式,搭建平台,举办“榜样力量”主题分享会,让主创们谈感受,让学院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衍生出思政教育的新维度。

积极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建成基层战斗堡垒,形成了党员带团员、团员带全体的三级育人机制。从专业学习角度抓成绩,从思想引领角度重养成,对于个别“带不动”的特殊学生,通过学生干部点对点帮扶,辅导员家访等建立联动协同机制,成效显著。所带本科生累计3人、研究生11人获国家奖学金,毕业生成功考取研究生20人,考取选调生7人,所带班级多次获得优秀班集体、优秀共青团支部等荣誉称号。
精雕琢、立新意,矢志成为知心朋友。
随着网络自媒体的高速发展,以网络自媒体平台创新工作形式,利用微信公众号、抖音、微博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,创作开学季、毕业季系列作品49期,撰写、指导、审核学院公众号新闻推送1150余篇,维护、更新学院网站信息1000余条。

紧跟形势政策,以学校“二十大二十讲”为契机,指导学生共同筹备、拍摄、录制、推广传媒学院“小媒领学”系列推送20期,青年团学系列活动19期,拍摄学院专业推介片“传媒青年”,以微课形式创新课堂深入开展开学第一课,带动4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,切实激发青年学生自创、自编、自导、自演的积极主动性,进一步激励和引领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。

与我校宣传部一百工作室建立联系,定期组织交流培训,提升学生专业素养。线下活动的题目也精雕细琢,精心设计,如:“hi~media新同学”、“故事与歌”、“日月与卿”、“青鸟计划”、“传媒青年正当时”等,已成为学生们热捧的话题栏目。
带动学生发布话题#团子们的清浅时光(累计165万播放)、#团子们向阳花开的日常(累计3225.7万次播放)、#团子们的假期小欢喜(累计136.9万次播放)、#团子们的秋日快乐碎片(累计244.2万次播放)。将学院田家炳教学楼大厅建设成网络宣传阵地,借助多媒体融合呈现等方式,在不同时间节点展示不同教育内容,彰显时代精神,弘扬主旋律,传递正能量。
作为学院就业工作负责人,组织筹备学院传媒类大型招聘会3场,累计对接参会企业100余家;举办学院专场招聘会9场,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岗位1300余个;制作毕业生生源分布图,根据生源情况定点向学生推荐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优质岗位。


根据学生处于不同年级时期的特点,定期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活动,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、信息筛选能力和实践能力。一对一为学生设计简历700余份,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就业市场的现状和趋势,定期回访、反复打磨,努力培养学生具备新时代所需的素质,其中3名学生成功加入2024年哈尔滨推荐官“冰城左右哥”团队,为家乡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。

护归程,望前路,渡人渡己展现担当。
工作4年,协同学院处理了3起校园危机事件,往返跨越了大陆版图14000多公里,临危受命,护送危机学生千里返乡。虽压力重重,但他也坚定了在育人过程中不抛弃、不放弃,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信念和勇气。
2020年,刚参加工作的他,历经了16小时将患重度抑郁的学生A到达其广东中山市偏远郊区的家门,已是凌晨2点。学生家长却多疑,闭门外出躲避。异乡的深夜格外安静,对未知的恐惧,至今刻骨铭心。在将报警电话打在屏幕上,时刻准备打出去的高度紧张下,他最终完成了组织交代的任务,将学生交给家长。凌晨4点,未做停留,马上返程。惊心动魄的一夜,旁语不能尽诉。
2022年,学生B,自杀未遂。在疫情封控期间,早上9点接到指令,立即做核酸、买机票,等待核酸结果,学生受伤包扎后,伤口发炎引起体温升高,他焦灼的无以复加。当在昆明机场将学生的手递给家长的那一刻,他如释重负。为了不被隔离,选择在机场过夜,后乘坐最早航班返回哈尔滨。
2024年,学生C,精神分裂病发,爆发即巅峰,神志不清、行为混乱。数不清的深夜陪聊,48小时的贴身守护,直至将其平安交至父母手中。
学生A已考取研究生,学生B现已参加工作,学生C正在积极为求学发展做准备。

四年职业生涯,在担当中历练,在尽责中成长,在守正创新中追求卓越,在精雕细琢中创造精彩。“干好眼前的活,创造经得起时光打磨的业绩”成为他矢志不渝的遵循。他相信,只要在育人的道路上坚守初心,牢记辅导员的使命与责任,必将与学生携手同行,共同迎接下一旅程的一路的繁花。“绿我涓滴,必将会我千顷澄碧”!